中国国际工业装配及传输技术设备展览会/中国国际智能工厂及自动化技术展览会
2024.08.01-03 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顺义馆)
由于宏观经济增速放缓,制造业下游终端领域需求受新冠疫情、原材料涨价以及出口海运受阻等因素影响较大,在2021年第三、四季度,工业机器人行业增速一度放缓。但从2021年11月国常会提出要加强跨周期调节,中国制造业PMI 开始止跌回暖以来,已经连续4个月维持了合理区间,2022年1-2月制造业PMI新订单指数分别为49.3、50.7,景气度已经出现明显的回升。
受益于下游制造业景气度提升,固定资产投资不断上涨,2022年前2个月,工业机器人在去年历史新高的基数累计上,同比增长29.6%产量达76381台,增速虽然相较去年有所放缓,但向好态势依旧明显。
纵观全球制造产业随着智能化技术的发展,工业化进程持续加快,各行各业也逼近需要重新整合变革的关口。因此,机器人作为高端制造业中有具备较高技术含量的行业,也作为一个更加有竞争力、能带来更大的附加值的产业,必然是一个国家的核心发展趋势,是提高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当前,随着新产业的需求爆发,机器人行业的增长率仍然在不断提升,可以判断,随着疫情影响逐渐消散、制造业投资的不断复苏,未来工业机器人产销数据有望持续改善,工业机器人产业链将迎来国产替代的黄金时期。同时,这样的背景对中国机器人产业来说,其实也是一个能孕育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的更好机遇期。
作为一个融合了信息化与自动化的新兴产业,宏观而言机器人产业发展离不开四大驱动,即需求驱动、政府驱动、竞争驱动、技术驱动。其中需求驱动会是未来5-10年保持机器人行业增速的核心。
从需求层面而言,渗透率是反映行业发展情况的重要指标。摩根士丹利2021年的一份报告显示,目前全球机器人渗透率为0.9%,机器人占劳动力市场比例约为1%,2040年机器人渗透率将达到7%-18%,机器人占劳动力市场比例预计将达到8%-21%。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制造业生产国,是近十年工业机器人装机量榜首,但与其他制造行业渗透率相比,工业机器人在国内下游制造业渗透率相对低,尤其在传统汽车产业这一主要应用行业,国内的渗透率与发达国家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虽然汽车行业的集成商仍然偏向采用更具品牌优势的国外产线,但就整体市场容量而言,可以预见工业机器人销量仍有较大上升空间。
不仅是传统汽车产业,全球汽车行业正朝着新能源板块迈进,新造车势力崛起,汽车行业的转型升级需求在催生机器人换机和新购热潮,已经为国产机器人带来赶超机遇。
根据中汽协的数据,2021年全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352.1万台,同比增长约160%。而根据EVTank发布的《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白皮书(2021年)》数据预测,2025年全球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将达1640万辆,整体渗透率有望超过20%。
虽然新能源汽车需求不断提升,中美两个汽车销量大国将迎来新一轮持续增长,但目前的渗透率仍不足10%,行业整体仍处于推广期。中信证券研究部新能源汽车组测算,未来5年中国和海外电动汽车产量CAGR分别为57%和40%,中国增速显著高于全球,这为本土机器人势力提供了更大可能。
受到新能源整车赛道加持,机器人行业长期成长空间将持续打开。对此,渤海证券的研报数据也表明,工业机器人方面,2月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长20.9%,其中下游主要应用场景中,2022年前2月,汽车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长11.3%,而这一数据在2021年则是同比下降3.7%,增速有了明显提升。
新能源车也带动了其上下游产业链的快速发展,新能源市场的景气和可见的自动化技术升级优势为机器人行业带来订单持续增长。例如新能源车产业发展将大幅增加动力电池需求,动力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提升,全球动力电池产能扩产也加速在即,动力电池制造规模化、自动化、智能化也成为趋势。
中信证券就预计2025年全球动力电池需求有望达到1400GWh,同时产能利用率将会逐年提高,这对于机器人产线提出了全面要求。中信证券也指出,近年来车企自建PACK产线已经成为重要趋势,这会更需要完善生产链,对机器人设备厂商形成重大利好。
除了产线实现自动化更加智能化之外,作为智慧生产重要组成部分——智慧物流更成为动力电池现代化智能工厂的标志性配置之一,受到各大电池厂商欢迎,这又对于工业板块的移动机器人提出了高需求。
不单单是汽车行业,今年1-2月,作为主要增长点之一的3C行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速也较去年增长12.8个百分点达到35.1%。而在此之前,电气电子设备和器材制造业连续第五年都是中国工业机器人的第一大应用行业,2020 年销量接近6.4万台,同比增长50.2%,占中国市场总销量的37%。
根据2021年IFR 的数据,国产工业机器人在汽车领域的渗透率很低,但在金属、机械、橡胶和塑料等领域的占有率超过进口工业机器人,在电子、食品等行业领域的占有率也较高。从具体下游领域来看,2021年新能源、电商、医疗、半导体等先进制造下游已经成为国产机器人行业新的沃土,2021年出货量增速均超过70%。
中长期来看,高自动化生产线才能够适配更多不同的需求,线价值量紧密相关。从整体需求层面而言,自动化、信息化的多元化需求推动了机器人行业快速增长,也是工业集成的大势所趋。
从社会层面来说,人口红利消失带动机器换人需求激增,而工业机器人可以提升工艺稳定性和产品可靠性,也真切帮助传统制造业解决了用工成本高、生产环境危险、提高产品效率等难题。工业机器人作为我国智能制造2025 的核心抓手,一直以来是我国机器换人、制造业产业升级的核心环节。
就需求层面综合而言,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中长期推动力仍然是我国制造业分批次地升级,自动化、智能化、网络化、数字化作为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努力方向,中长期看仍具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中国机器人产销量的成绩也与我国的机器人产业链整体升级息息相关。
企业数量是反映行业热度的最好证明,根据天眼查最新发布数据显示,我国目前工业机器人相关企业超11.4万家,其中,2021年新增注册工业机器人相关企业超4.6万家,增速达到72.97%。这意味着国内的机器人企业对产业链的掌控能力和话语权正不断提升。
虽然国内机器人产业起步较晚,但自“十三五”以来,企业收入盈利两增速明显。营收利润增长的同时,研发投入也在逐年递增。在饱和式研发和庞大的资金投入下,中国机器人产业链上下游尤其是数字化技术水平已经显著提升。“十三五”期间,我国机器人产业年均复合增长率约15%,工业机器人应用领域已经覆盖52个行业大类,机器人产业营业收入突破1000亿元。
不仅如此,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王卫明司长就曾提到,国内的精密减速器、高性能伺服驱动系统、智能控制器、智能一体化关节等关键技术和部件正加快突破,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在原先国内高精尖机器人市场长期靠外购国外主机和零部件,如今国产替代进口已经成为大趋势。
但也要看到的是,当前完全实现核心零件的国产化以及高质量的产业化,仍需要一定时间的摸索。王卫明表示,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机器人产业还存在一定差距。这表现为技术积累不足,原创性研究、理论研究、正向设计能力欠缺,产业基础薄弱,关键零部件质量稳定性、可靠性还不能满足高性能整机的需求等多个方面。
去年底,《“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印发,提出到2025年成为全球机器人技术创新策源地、高端制造集聚地和集成应用新高地的新目标。具体到各省市,也有例如山东省的《工业技改提级2022年行动计划》,浙江省的《机器人产业链标准体系建设指南》等政策出台,不断推进智能化、高端化技改提级。可见工业机器人作为制造业高质量升级的核心抓手,已经得到从国家到地方高度重视和各方面的战略配置,中国“十四五”时期机器人产业发展正在拥抱新机遇。
这一机遇具体而言则是产业链开始体现出有序性以及可持续增长韧性,国产替代力度和逻辑加强。十四五计划中具体要求,一批机器人核心技术和高端产品取得突破,整机综合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关键零部件性能和可靠性达到国际同类产品水平。
同时,《“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中也提及,要求机器人产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速超过20%,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领军企业及一大批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还要建成3—5个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实现制造业机器人密度翻番。由此可见,国产工业机器人必然将目光投向国际竞争的同时,也意味着整体产业链将同步进入发展“快车道”。
国开证券分析师表示,未来政策层面将加大对制造业企业的市场化和普惠式帮扶力度,相关措施逐步显效,有助于制造业企业业绩的提升,进而进一步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在政策支持下,中国工业机器人企业可借助优惠产业政策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加快科研人员和技术引进,协同行业内企业或公共研发平台,布局前瞻性技术和下一代机器人技术,进一步增强核心竞争力。机器人作为制造业向高端化转型升级的关键载体,中长期市场潜力较大。
制造业产业生态重塑也将引入新的生产方式、新的业态。
受益于下游制造业升级,值得注意的是,在新一轮的机器人浪潮中,协作机器人这一工业机器人细分赛道快速崛起。近年来中国协作机器人市场发展迅速,目前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协作市场。
MIR DATABANK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协作机器人出货量同比增长108.5%达15663台,IFR的数据也显示,在工业机器人领域,协作机器人是增长最快的细分市场,2025年国产协作份额将有望占整个机器人行业的15%。在许多业内人士看来,品牌国产化、智能化、高端化程度都不错的协作机器人,有可能是中国中小企业快速实现自动化升级的突破口。
相较传统工业机器人复杂、昂贵且耗时的解决方案,可以与人协同工作、无须根据类型或工件进行投资的协作机器人,意味着能充分发挥出多条产线的效率和人类的能动性优点,承接以前无法实现自动化且不符合人体工学的手动工序,减轻员工负担,实现同时提高效率和质量的要求。
广泛的应用领域促使协作机器人这样一个新事物的发展欣欣向荣。由于协作机器人高度契合制造企业对于智能制造、人机协同、柔性化制造的转型需求,凭借占地面积小、应用灵活、成本低等特点,使其还可以适用于小规模、多品种、定制化的生产场合,这导致协作机器人可以拓展至中小企业中,以更为离散化的方式拓展到更大应用市场。
不仅如此,协作机器人具有更广的行业应用延展性。除在3C电子、汽车零部件、电子、机械加工等工业场景的成熟应用外,还可以用于食品、电器、五金卫浴、新能源、医疗、半导体等市场需求增长的领域,同时不断在电力、教育、餐饮、健康、农业、商业服务等非工业领域开辟新场景。得益于工业与非工业市场的双重驱动,国际市场的接受度进一步提升的协作机器人未来市场占比将会持续提高。
在这样的背景下,受竞争驱动,以需求、技术为导向是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必然。在协作机器人这个相对新兴的领域,国产替代需要的不仅仅是提升产品竞争力,还有在人工智能、智能感知、智能执行等技术上的创新。
随着智能化时代的降临,企业对机器人的要求不再局限于本体的灵活性和自动化,易控、智能、互联成为产品的重要发展方向,技术创新也会围绕着安全的人机协同、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重点方向展开。这方面国内实力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不断在技术创新领域形成“新零售”、“新保健”等现代技术创新模式。
协作机器人2021年的融资热潮也延续到了2022年。1月,艾利特机器人宣布完成数亿元 C1 轮融资,加速全球生态布局,拉升产品力。2月,珞石机器人宣布完成4亿元战略轮融资,用于智能化产业升级场景;3月,法奥机器人完成超5000万美元B轮融资,由源码资本领投,阿里及美团龙珠共同参与。
除了国内市场对协作机器人前景看好,各大机器人企业都在努力扩大产能外,在今年2月初,机器人四大家族之一的发那科(FANUC)也宣布,计划在2022年底之前,将最新机型的协作机器人产能增加至2021年底的3倍以上。而事实上,发那科去年底才刚刚将产能增至3倍,随着此次增强,产能将扩大至上市之初的约10倍。
面对竞争,国产协作机器人可能需要更加快一点。
展望 2022 年,随着市场对机器人的认可度持续提高,以及由于疫情反复,企业无疑会坚定对于柔性化制造的转型升级需求,以减少对人工的依赖,这将推动协作机器人市场继续稳定增长。
短期而言,2021年三季度以来碳减排压力下的政策约束限制了部分制造业的扩张,有望在2022年得以释放,尤其是新能源等行业的产能扩张依然持续且2022年增速快,传统设备的绿色升级需求也不断提升。不仅如此,受人口结构、用劳成本等因素挤压,制造业自动化改造需求及改造意愿的加强,政策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力有望拓展对制造业领域投资的贡献。
需要看到的是,由于去年机器人增长基数过大,行业整体发展增速必然会有所放缓,但无论从政策的顶层设计上看,还是从需求来看,中国正处于制造业由大转强的制造升级期,未来5年中国制造必然将继续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制造业投资空间依然值得期待,增长率也有望企稳后保持在合理区间。拥抱机遇,把握机遇,企业才有更加光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