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工业装配及传输技术设备展览会/中国国际智能工厂及自动化技术展览会
2024.08.01-03 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顺义馆)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推进科技创新,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突破供给约束堵点,依靠创新提高发展质量。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推进科技创新怎么干?怎样稳步迈向科技强国?报告发布后,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着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加大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等关键词,成为与会代表委员关注的焦点。
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
政府工作报告提到,促进工业经济平稳运行,加强原材料、关键零部件等供给保障,实施龙头企业保链稳链工程,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启动一批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项目,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实施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工程。
加快科技创新,推动制造业发展动力变革。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一重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明忠透露,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科技创新、重视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我国已经连续12年成为世界最大的制造业国家,对世界制造业贡献的比重接近30%。
“报告中提到的打造基础材料和关键零部件,这是基础。同时,还对龙头企业提出了要保链稳链,确保产业链和供应链的稳定,要继续打造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实际上就是提升传统企业制造水平的一个项目。”全国人大代表、国机研究院副总经理赵剡水表示。
“目前,从整体看,我国制造业的综合竞争力与世界一流水平相比还存在不小差距,高端供给能力不足,已成为影响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制约。”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材集团总工程师彭寿认为,企业强,产业才能强。制造业提升核心竞争力、追赶世界一流,就要培育一大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
“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决定了国家和地区制造业的整体水平和核心竞争力,这是工业制造‘皇冠上的明珠’,也是我们接续奋斗的目标。”全国人大代表、徐工高端工程机械智能制造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闫丽娟表示,“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大型复杂零部件有些还是受制于人,只有我们攻克并掌握了产品的关键技术,制造出了关键零部件、核心产品,才会具备强有力的市场竞争力。”
在她看来,推动中国制造产业升级,助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必须要啃下技术创新这根“硬骨头”,必须扎实做好基础研究,而这需要国家级,甚至全球化的科研力量。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得人之要,必广其途以储之。从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到大国工匠式的高技能人才,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人才驱动。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航天科工三院239厂首席技师戴天方认为,当前全球科技竞争日益激烈,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促进产业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技能人才是重要支撑。技能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制造业需要后继有人。如何更好地激发青少年对于实体制造业的热爱,促进人才培养和兴趣爱好有机结合,是行业需要思考的问题。
着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
政府工作报告多次从各个维度阐释对中小微企业的重点帮扶:减税降费上,“将科技型中小企业加计扣除比例从75%提高到100%”;金融支持上,“扩大政府性融资担保对小微企业的覆盖面,进一步推动解决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具体执行中,“着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在资金、人才、孵化平台搭建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2022年1月,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将“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规划,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列为今年十项重点任务之一。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委员徐如俊表示,市场主体是实体经济发展的主力军,稳定市场主体就能稳定就业,就能稳定宏观经济大盘。
徐如俊建议,通过实施扶持实体经济发展政策,为企业破解难题,帮其所求,解其所忧。加强对“专精特新”企业金融支持,促进中小微企业融资增量、扩面、价降,优化民营经济金融服务,继续引导金融系统向实体经济让利。着力构建普惠金融长效机制,进一步推动解决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难题。通过实施扶持实体经济发展政策,缩小地区间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徐晓兰说,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是中小企业群体中的优秀代表,是高质量发展的标志。
徐晓兰指出,中小企业要真正成为“专精特新”企业,从发展目标上,要以成为细分领域掌握独门绝技的“单打冠军”“配套专家”为目标,专注并深耕产业链某一环节或某一产品。从发展路径上,要发挥中小企业优势,进一步强化创新。
在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政府参事,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原党组书记、厅长李涛看来,专精特新的基础与核心就是“专”,“专”包含了“精特新”,它们是实现“专”的手段和目的。“专精特新”蕴含着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规律,是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和举措。
“随着技术进步、劳动效率提高、智能手段普及,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大而全的企业竞争力越来越小,生存空间也越来越小。而那些拥有一技之长,有特色,有独门绝技的专、精、特、新企业竞争力越来越强,市场空间越来越大。这便是今天‘专’的涵义。”李涛说。
“中小企业不仅是产业链供应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且是创新的重要源泉,对就业、民生等问题都影响重大。”全国人大代表、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杨元庆指出。他强调,大型行业企业应当承担起企业社会责任,带动和支持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尤其是帮助好、服务好“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壮大,支持更多的中小企业成为“隐形冠军”和“配套专家”。
全国人大代表、民建中央委员、民建湖北省委副主委、武汉当代科技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周汉生表示,中国正在加速进行新旧动能转换,企业要围绕主业进行科技创新,特别是民营企业,要着重在“专精特新”上面发力,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
“‘专精特新’的灵魂是创新,无论身处什么环境、面对什么发展形势,都要始终坚持从创新找出路、想办法、谋发展。从发展结果看,要实现从相对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低质量、弱品牌走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质量、强品牌,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徐晓兰说。
发挥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大企业创新激励力度,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持续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深化产学研用结合。
全国人大代表、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认为,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政府工作报告释放了积极的信号,十分振奋人心。在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中,刘庆峰认为有两个方面十分关键:一是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强调企业家精神,推动有科学家精神的企业家和有企业家精神的科学家;二是原始创新要立足长远,且应赋予科研人员高度的自主权。
全国政协委员、中海油天津化工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首席顾问刘红光建议,企业是解决关键技术的核心力量,是构建产业链的核心主体,是完善产业链、供应链的主要支撑。刘红光委员建议,要进一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比如,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与科技型中小企业,可采取梯队培养模式,建立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培育体系,使各级企业均获得政策支持。
全国人大代表、晨光生物董事长卢庆国表示,科技创新作为第一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通过科技创新,企业不断提升竞争优势,不断开发新产品去更好地发展。
“但是现在科技资源的主导权,大多数还是在科研院所和大学里面,企业多数是参与,主导的相对还比较少。”卢庆国说道,国家科技资源分配的主导权在大学及科研院所中,许多科技项目从计划编制阶段便已打上“印记”;科研平台的建设标准也多适用于大学及科研院所,企业参与、申请存在先天的不利条件。
面对资源分配与企业创新的矛盾,卢庆国建议,实现高质量发展和科技创新的推动落实,必须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专项申报指南编制过程中,切实关注企业关键技术需求。在项目分配方面向企业倾斜,提高企业牵头和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专项比例。对各行业内龙头企业在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国家科技奖励评审等方面向企业倾斜,突出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鼓励企业更好的发挥创新主体作用。除了发挥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外,在卢庆国看来,建设创新型国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是核心所在。
全国政协委员、恒银金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江浩然指出,要进一步强化我国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在技术创新中发挥主导作用,打通科研与市场,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有效对接。
江浩然建议,加强科研成果转化环节的支持力度,为企业创新提供高质量源头供给。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引领科研攻关成果走向市场与应用。支持领军企业发挥整合式创新价值,组建创新产业联合体。强化部署,推动自主创新产品和技术创新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