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工业装配及传输技术设备展览会/中国国际智能工厂及自动化技术展览会
2024.08.01-03 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顺义馆)
2021年,是工业机器人爆发的一年,在自动化浪潮的推动下,市场规模持续走高。
MIR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出货量达256360台,同比增长49.5%,创历史新高。
同时,2021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达到445.7亿元,预计2022年,国内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突破500亿元。
2021上下半年对比:产量相当,增速放缓
2021年上半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延续了2020年下半年市场的景气度,各行业市场需求持续释放,同时海外疫情不稳导致订单回流,推动工业机器人大幅增长,数据显示,2021年1-6月,工业机器人累计产量173630套,同比增长69.80%。
而进入三季度后,工业机器人产量增速开始放缓,数据显示,2021年7、8、9月增速分别为42.3%、57.4%、19.5%,进入10月,更是只有10.6%的增速,放缓趋势明显。
不过就绝对产量而言,2021下半年依然略高于上半年,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全年,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36.6万台,7-12月累计产量达192370台。
融资创历史新高
2021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领域发生多起投融资事件,总融资额创历史新高,据不完全统计,出现投融资事件96起,融资总额236亿元,将近2020年的两倍。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融资事件中,单笔融资额度在显著增加,资金越来越集中在一些优势的企业身上,意味着一些大笔融资厂商的融资轮次已进入上市前尾声,同时各细分赛道的领跑者愈发明显,给予新进者的机会在逐渐减少。
工业机器人应用领域持续拓展
工业机器人在汽车制造、3C电子等传统领域的应用已经较为普遍,近年来,拓展新领域应用已成为工业机器人发展的重要动力。
MIR DATABANK数据显示,2021年,工业机器人下游行业中,新能源相关行业发展旺盛,其中,锂电池行业同比增速达131%,光伏行业同比增长51%。
此外,新兴工业市场需求也在同步大幅增长,仓储物流、医疗用品、半导体行业增速分别达103%、74%、70%。
“双碳政策”利好新能源相关行业,能源结构的改革带动新能源设备需求的增长;人口老龄化、用工成本增加、疫情的影响等,推动制造工厂进行自动化升级,同时智能仓储体系、电商物流等对工业机器人分拣、搬运、码垛的需求也在大幅增长。
机器人企业扩产竞赛开启
近来,以工业机器人“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巨头企业,都在加速对中国市场的布局,投资新建或扩建机器人工厂,提高生产能力与效率,以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新一轮产能竞赛已经开启。
ABB方面,投资1.5亿美元,在上海建设机器人超级工厂,计划在2022年一季度投产,虽没有公布具体产能数据,但据透露最高年产能可达10万台。
发那科方面,将投资15亿元人民币,在上海兴建其继日本之外的全球最大机器人生产基地,工厂占地面积合计将达到34万平方米,是原来一二期项目的5倍,年产能同样将达10万台。
安川方面,与长盈精密成立合资公司,瞄准主要应用与3C电子领域的新一代小型六轴工业机器人,到2021年,实现1万台的年产能,加上系统集成和标准工作站,实现年销售收入32亿元。
库卡方面,作为被美的收购的企业,特别是将被完全收购成为私企,未来的工业机器人业务无疑会更加偏向中国市场,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库卡在上海和佛山的工厂都已投产,最高年产能已达约5万台,另外还在建设佛山二期工程,预计2024年完工后可实现年产能10万台。
目前,四大家族在国内实现的工业机器人年产能约为15万台,等这些项目全部投产,也就是最晚到2025年,产能将超过50万台,这对国内工业机器人企业来说,无疑是不小的压力。
而国产工业机器人主要品牌,如新松、埃斯顿、拓斯达、埃夫特、新时达等,目前年产能约为4万台,预计到2025年,工业机器人产能将超过25万台,仅这些加起来届时产能就将高达75万台,可以预见,未来几年工业机器人行业的竞争会更加激烈。
政策支持方向改变
去年12月28日,工信部等十五部门联合发布了《“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其中指出,要提升机器人关键零部件的功能、性能和可靠性,重点解决关键零部件“卡脖子”问题,提升高端供给能力。
并且明确目标,到2025年,我国要成为全球机器人技术创新策源地、高端制造集聚地和集成应用新高地,机器人产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超过20%,制造业机器人密度实现翻番。
对比“十三五规划”的目标——形成较为完善的机器人产业体系,“十四五规划”对工业机器人行业的发展侧重点无疑上升了一个阶段。
2021年,工业机器人交出了优秀的成绩,2022年又将如何呢,让我们拭目以待!